English

千古第一村——流坑

1999-12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古老典雅的流坑村,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的西南,五代南唐?元年间(937-942)开始建村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全村大都姓董,有少数曾姓、何姓。董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,并认唐代宰相董晋也是他们的先祖。据族谱记载,董晋六世孙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,由安徽迁入江西。董清然死后,在宜黄县北源村的墓田有1300亩,鱼塘8口,并建寺守护,可见是一个拥有相当多土地的庶族地主。他的第三个孙子董合,进至流坑定居,董合遂成为流坑的开基祖。北宋初年,董合大孙子、流坑董氏的第三代董文广,富有远见,兴教办学,培育子弟,适逢北宋初年重文轻武,大兴科举的机遇,因而,许多人在宋代中举、当官,人才辈出。这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。至明代中叶,第二十二代董燧,是位哲学家,举人出身,官居刑部郎中,有理政治事之才,退休后,对村子加以改建治理,使流坑规范整饬,井然有序,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,说:“其处??纵横,是为万家之市,而董氏为巨姓,有五桂坊焉。”(见《徐霞客游记》第147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)

整个流坑村,外有乌江、龙湖环绕,内有村墙、门楼守望,麻雀虽小,肝胆俱全,很像一座城池,也很像一方都会。董燧等对流坑的规划、整治,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,是中国古代村落建设的宝贵模式。

全村现有500余栋各类房屋中,有明清两代建筑260余栋,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,祠堂60余堂,宫观庙宇8处,文馆、戏台各1座,流坑古民居之多,全国少有。它们大都有绝对年代可考,这是难能可贵的。这些明清建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,朴实素雅;高峻的马头墙,仰天昂起,既可防风,又可防火;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祠宇宅第,又俨然似微型城堡。明代与清初住宅,大门多在右侧,清初以后,住宅大门移至正中;门楣、屋檐饰以雕刻、彩绘;屋内墙壁、门柱、窗棂、柱础、枋头、雀替、档板、天花板,也多有雕绘装饰,制作的花鸟虫鱼、人物山水、传奇故事、神话仙迹,可谓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大量地吸收了南方各省雕绘技艺的精华。

流坑村有三分之一以上、数以百计的屋宇,堂上有匾,门旁有联。这些联匾皆有来历,大多与主人的身世、家族的荣显及撰写人的祝愿相关,内涵丰富,意境深远,且多出自名家之手。宋代朱熹,明代杨士奇、罗洪先、罗汝芳、曾同亨,清代董士标、龚光亨、刘绎等,均有匾联留传,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,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四百年前,由刑部郎中董燧、刑部尚书董裕等主编的明代万历族谱,在传世的明刻中,属罕见的写刻本,无论书写、雕板、纸张、印刷都属上乘,为国内稀有,其模刻的聂豹、谭纶、罗洪先、邹守益等一批明朝官宦名流的手迹,遒劲有力,流畅飘逸,使人爱不释手。在流坑观光游览,遍布全村的明清建筑、雕刻、绘画、匾联,真是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”,“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”。总之,流坑文化遗存积淀的丰厚,内涵的深刻,品位的高超,是其极为突出之处,说它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,毫不为过,可以说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代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